“以往地铁车辆完成一天运营后,检修人员需要钻到车底对车辆的每个部件进行状态检查。现在有了机器人的帮助,可以大幅提高检修准确率和检修效率,降低人员的工作强度。”日前,在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元华车辆段,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产研院项目负责人指着正在列车下忙碌的地铁“医生”,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道。
所谓地铁“医生”,即由四个车轮、一条机械臂组成的车辆巡检机器人,“相比人工检修,它的检查项目覆盖率能达到90%,故障检出率则达到98%。”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机器人目前尚在采集大量样本数据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项点覆盖率和故障检出率。

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已突破670公里,列车数量随之增多,列车检修工人的工作量也同步上涨,加之列车白天需要载客运行,检修工作因此多集中于夜间。
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检修车间的夜晚总是忙碌的,多名工人相互配合,半小时检查完一列车,而一列地铁列车每周都至少需要检修一次。”
而最近,车间里多了一名“新同事”。2月21日,红星新闻记者在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元华车辆段5号线检修车间内,见到了这位“新同事”,它身高约一米五,在四个轮子的带动下,钻进车厢底部,两个闪着蓝光的大眼睛,左瞧瞧、右看看,一条灵活的机械臂正高效运转,以毫米级的精度,为列车把脉问诊,如同地铁的“医生”。
它还一直为自己放着音乐,大约40分钟,便完整检查了一列车的状态,在将车况信息同步到后台系统的同时,还生成了一张处方,注明了车辆哪些部位需要维修或更换。随后,它便自行从列车底部钻出来,继续检查另一列车。

“这就是我们的智能车辆巡检机器人,它能够检查128个故障项点,达到了人工检查的90%,且故障检出率能达到98%,像常见的车底零部件松动、变形、丢失、存在异物等故障,它都能识别出来并提示工作人员需要维修。”项目负责人说,“没电了它还会自行去充电,满电时能连续工作5个小时。”
这个地铁“医生”最大的亮点,就是其超高的自主性,“它能自主转换轨道,工作人员仅需远程下达检车指令,它就能自主规划路线,陆续完成多条轨道列车的巡检任务。”项目负责人说,“该机器人由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产研院联合本地产业链企业共同研发,是100%的‘成都研、成都造’,不久后将正式投用。”
红星新闻记者 闫晓峰
编辑 陈怡西

- 五一假期坚守岗位!大连地铁4号线最新进展 2025-05-05
- 东莞电信人工智能大集系列活动“五一”假期火热,市民游客大呼“过瘾” 2025-05-04
- 男子点奶茶备注“自杀临死喝”,店主骑手及时劝解报警,警方赶到时水已淹至其肩膀 2025-05-04
- 发送4.4万人次、到达5.3万人次!虎门高铁站刷新建站“双高”记录 2025-05-04
- 刷手机突然不香了!坐这趟列车可以“刷车窗” 2025-05-04
- 对话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用青春在时代答卷上书写“我能” 2025-05-04
- 大市场 大活力丨坐着列车看山河 “一线多游” 让银发旅客出行更惬意 2025-05-03
- 为世运会预热 “五一”体舞大赛成都开赛 2025-05-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