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临沂蒙阴:构建绿色低碳生态促共富新模式

在临沂客户端讯数年前,蒙阴县椿树沟刚火起来时,开农家乐的“刘三哥”就打算在家门口的一块天然花岗石上刻几个字。琢磨良久,他和家人决定一面刻上“刘三哥农家乐”,一面刻上“共同富裕”。

如今,山沟农户“共同富裕”的愿望,在蒙阴县已呈燎原之势。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北方山区县绿色低碳生态促共富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产业兴”的绿色发展之路。

探索系统保护治理新模式,夯实生态共富发展基础

14年前,张荣军从蒙阴县粮食局辞职下海造林,如今已植树200多万棵,造林1万余亩。因为接近100%的成活率,他的队伍被誉为“造林铁军”,他们擅长“啃最硬的骨头”,在满是石头的荒山上造林。“造了十几年的林,山上都绿起来了。”张荣军说。

蒙阴县把生态保护作为县域发展的第一战略,坚持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根本性转变。创新“谁投入、谁受益”荒山绿化开发模式,坚持政府买绿和社会造绿相结合,年均新增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居山东省前列。

探索环云蒙湖EOD开发模式,实施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六大全域行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开创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典范。将16.1%的县域土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刚性约束。严格产业准入、项目准入,对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水源地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引不批不建。

将生态文明理念编入村规民约,发动群众在庭院内外、村头屋后栽植绿化苗木、经济果木,规划“一花一树,富美庭院”示范片区25处。探索设立“两山”超市,建设“两山”碳汇林,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绿色低碳生态促共富”的良好局面。

走出多链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生态共富产业体系

桃墟镇百花峪村的“小公咖啡”屋格外引人瞩目,26岁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公维志是这里的主人。公维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去年,百花峪村成为“诗意田园·和美桃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家乡环境的改变让公维志决定回乡创业,开设了“小公咖啡”,主要销售云溪拿铁、林韵冰美等咖啡,“没想到生意挺好,去年国庆假期里一天就售出了280多杯。”

蒙阴县找准生态与富民结合点,重点抓好特色农业、生态工业和文旅融合,培育形成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生态共富产业体系。创新“果—畜—肥”“果—菌—肥”循环模式,培育“果、兔、蜂、菌、中药材”五大富民产业。其中,聚焦蜜桃产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高质量发展,创新党委领导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双领双全”模式,带动林果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全面提升。2024年,蜜桃全产业综合产值107.8亿元,果农户均增收6.4万元。

实施生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新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企业14家。抢抓济临经济协作区建设机遇,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发展电子信息、尖端材料等战新产业,签约济南地区合作项目、战略合作协议15个,落地过10亿元项目2个。

实施“全域旅游、全景蒙阴”战略,大力引进田园综合体、现代产业园等示范性、辐射性生态富民项目,以点带面推动生态资源与全域旅游、康养、运动、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吃上“生态饭”。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64.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66亿元。

创新资源整合开发新方式,打造生态共富共享平台

桃墟镇安康村现存树龄百年以上的栗子树有67棵,村里依托这些百年栗子树,使用环保材料,建起了20多座树上木屋,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我们的树上餐厅和树上旅馆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每到节假日便供不应求。”树上餐厅经营者吴西来说,根据村里近亿元的GEP核算结果,蒙阴农商银行提供了300万元的“助栗贷”助其扩大经营规模,营业额和接待游客数量均增长15%以上,“我们有信心把‘生态估值’逐步变现,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蒙阴县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高端化平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生态经济新增长极,推动生态利益共享,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金融化、市场化。与国家信息中心、省科学院合作,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山”孪生城市大数据平台和生态大数据指标体系,对县域内生态数据精准监测、高效管理。

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山东省率先发布县乡村三级GEP核算成果,探索全域GEP一键核算模式,形成了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建立“一乡镇一银行、一企业一银行、一项目一银行”机制,因地制宜创新“GEP+强村贷”“GEP+国企+合作社”“GEP+信用+共富”等绿色金融产品10余项,2024年绿色信贷规模29.9亿元。

与中国科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等院所合作,建立“两山”理论产业研究院,探索搭建生态资源管理运营平台,对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进行建设提升,形成“闲散土地利用、山水资源整合、沟域综合开发、生态文旅赋能”四种生态产品开发模式,成功引入文旅、康养类产业项目15个,为生态资源赋能增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立国 韩纪功 通讯员 张圣虎 公琪

编辑:吕金妮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