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辛元戎
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展示、传播、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功能。其中,就教育功能而言,它同时也是一所面向公众的学校。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积极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研学、文物进校园以及社教活动,在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方面不断开拓,努力成为高原上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演出,沉浸式体验历史
5月18日傍晚时分,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青海省博物馆所在的西宁市新宁广场上,当大屏幕上闪现出日月山、勒巴沟、文成公主庙的影像时,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浑厚的解说声也随之响起。
“要说青海,你就不能只看到雪山草原的壮美,而要看见山宗水源间,各民族如何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上交换文明的星火,共同交织出璀璨绚烂的文化印记。公元641年,大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踏上了西嫁吐蕃之路……”
一场名为“让历史走出博物馆——文成公主进藏”的沉浸式演绎活动拉开序幕。身着唐朝公主服的文成公主迈着轻盈而坚定的步伐,带着众多侍女和武士缓缓走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带领迎亲队伍,与公主相会于柏海之畔。1400年前那场唐蕃交好的盛事再现于观众眼前。
广场上,市民和游客熙熙攘攘,年幼的孩子坐在父亲肩头观看演出,很多人举着手机,实时记录着舞台上的场景。
当年,16岁的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经过青海,在赤岭(今日月山)上,为了完成使命,公主摔碎从长安带来的日月宝镜,决然西行。今天,青海省博物馆馆藏的相关文物和公主走过的日月山、玉树勒巴沟,都在无言地讲述着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和平相处、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唐蕃古道上,呈现出“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盛景。
活动现场,演员们以长袖善舞、姿态婀娜的汉族宫廷舞蹈,展现大唐的繁荣与典雅;用藏族锅庄舞的豪迈步伐和弦子舞的轻盈体态,表现着藏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演出的最后部分,演员们更是汇入人群,和观众们共同在广场上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整个活动达到了高潮。
在舞台的背后,那座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就是珍藏了众多历史文物的青海省博物馆。
谈起创作和表演“让历史走出博物馆——文成公主进藏”沉浸式演绎的初衷,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说:“我们想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再现那段盛事,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和青海道上丰富的遗迹和文物,了解千百年来各族群众通过这些古道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研学,助力青少年成长
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不是只有这样的沉浸式演出。近年来,青海省文旅部门高度重视研学旅游,将其作为深化文旅供给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升级、助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抓手,研学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青海省文化和旅游部门依托青海特色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大力推动研学旅游品质提升,创新研学旅游课程,丰富研学旅游线路,持续强化研学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擦亮了“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的文旅名片。
青海的研学案例获得了诸多全国性的荣誉。青海省博物馆的“文物上的神奇动物——青海省博物馆奇妙研学营”系列课程入选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彩陶文物我来讲,我是小小讲解员”研学实践教育案例获得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
“文物上的神奇动物——青海省博物馆奇妙研学营”是青海省博物馆在2024年策划并实施开展的特色公益性研学活动。青海有丰富的高原野生动物资源,在古代,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发达的畜牧经济让动物成为青海先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绘制在彩陶上、雕刻在岩石上、融入装饰中的动物形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这个研学活动以寻找文物中的动物为切入点,将历史、艺术、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展厅寻宝、徽章制作、动物园参观和手抄报制作等多样化的课程环节里,通过紧凑合理的课程安排培养参与者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
2025年2月,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守护美丽长江 做长江文化使者”——“长江少年行”青海主题研学旅游活动启动仪式在青海举办。来自长江干流11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地区的中小学生前往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处开展研学旅游活动,探寻长江源头的历史,感受长江魅力、传承长江文化。这一活动以“守护美丽长江 做长江文化使者”为宗旨,组织青少年用画笔描绘长江,用镜头定格长江的壮丽风光,讲述对长江文化的热爱,实地感受长江的魅力,领略长江文化的深邃内涵,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打牢保护长江的思想根基。
这些研学活动,立足青海本地资源和特色,通过文物这种生动而具象化的“教具”、生动活泼的设计,让省内外青少年对青海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有了直观而深入的认识。

社教,让文化触手可及
5月的一个周末,西宁市新宁广场,一场博物馆的主题社教活动正在这里举办。
6岁的游浩宇小朋友神情专注地坐在桌前,左手捏着一个蛇的传统生肖纹样,右手拿着的剪刀跟随纹样线条的变化不时游走、转动,渐渐地,一个生肖蛇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
“他在家里爱画一些水果、娃娃,喜欢的就会剪下来。”游浩宇的妈妈邹红说,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就会带孩子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本地的青海省博物馆更是来过好几次。浩宇对博物馆里那些造型奇特、颜色鲜艳的陶器和瓷器特别感兴趣。“博物馆里的文物比书本上的图片更为清晰直观。参加今天这样的社教活动,还能提高孩子的动手和审美能力。”
青海省博物馆的社教活动涉及青海历史、民族、生态等诸多方面。
青海世代生息繁衍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帮助青少年了解民族知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省博物馆开发了“多元华彩,融荣共生——了解青海世居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其中包含了“穿民族服装,学跳民族舞蹈”“走进彩虹部落——粘贴土族娃娃布贴画”“撒拉儿风情别墅——制作‘绳彩’飞扬的篱笆楼”“光影之间——制作河湟皮影”“穿花纳锦——青绣制作体验”和“琴声悠扬——马头琴音乐欣赏”等六场特色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
这个系列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载体,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加深参与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引导参与者在活动中走进非遗、爱上非遗,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艺术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未成年人对青海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
这个系列课程自开展以来,先后与10多所学校合作,举办了二十余场特色教育活动,服务观众2000人次,受到了参与学校和学生的欢迎。部分课程还走出青海,在深圳、北京等地举办的临时展览中作为随展社会教育活动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观众的普遍好评。
青海省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通过创新,推出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去了解青海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观人数不断创下新高。仅今年“五一”长假期间,青海省博物馆接待人数近2.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
- 成为高原上“没有围墙的大学” 2025-05-22
- 安康博物馆举行"承古融今启智向新"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康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 2025-05-20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包头市举办系列活动 2025-05-19
- 2025年“河南博物馆季”活动精彩启动 2025-05-16
- 我省启动第三批革命文物认定工作 2025-05-12
- 以AI为翼,助力博物馆腾飞 2025-05-11
-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青春力量――乌鲁木齐市文博场馆“五四”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2025-05-05
- 全省职工文艺汇演举行 2025-05-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