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引领学生向阳生长

在刚刚过去的第35个全国助残日,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兰桂萍比平日更加忙碌。她在自己的办公室组织了一场谈心谈话活动,面对学生的困惑,她耐心记录着、思考着。一天下来,兰桂萍十分疲惫,但她说“听障学生需要得到更多关怀”。

作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授,10年来,兰桂萍认真钻研听障学生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跨越声音界限,引导青年学子向阳生长。

“让言语在手中生花”

“兰姐的课听得懂、有意义”“言语在手中生花”,学生们这样评价兰桂萍的思政课。

然而,给听障学生上好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兰桂萍曾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道路上跌跌撞撞,艰难前行。

“最大挑战是解决沟通问题。有的学生能听到一点儿声音,有的完全丧失听力;有的会手语,有的不会手语。”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状况,如何与学生沟通?兰桂萍犯了难。

沟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兰桂萍发现听障学生课堂还有一些“雷区”。“肢体语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有一次我擦了一把汗,因为手语中的‘汉’和‘汗’表示方式很相似,以至于学生问我:‘老师你在讲汉族吗?’”兰桂萍下定决心,一定要过手语关,给学生传递精准的信息。

她买来手语书自学,从“你好”“爱”“你需要什么帮助”这些简单的表达学起,然而不准确的动作手势还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兰桂萍自费购买手语电子词典,对照着视频一遍一遍练习,直到深夜。兰桂萍的爱人甚至怀疑她“该不会魔怔了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兰桂萍得知学校有专门的手语学生社团,她一有时间就潜入社团,和成员用手语交流。

在兰桂萍看来,学习手语并不仅仅是习得一项教书技能,更像是共情听障学生的一次全身心投入。“当我将手语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我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感受到他们的坚强和优秀,也给了我强大的动力去提升自己,给他们上好每一堂课。”

终于,兰桂萍的努力让思政课浸润了学生的心田。她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获得金牌教师、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等校级奖励35项。

“让每个孩子听见爱”

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落在黑板工整的粉笔字上——“爱是什么?”“爱——”兰桂萍的双手轻轻交叠,贴在胸前,然后缓缓向外展开,像一颗心在绽放。学生们跟着模仿,眼神明亮。

学生举手用手语提问:“如果听不见‘我爱你’,怎么知道被爱?”兰桂萍拿起一张纸条写下一行字,递给全班传阅——“爱藏在细节里:一杯温水、一个等待的背影、一双愿意倾听的眼睛。”兰桂萍指向窗外,一株小树正被园丁细心浇水。她比画着:“爱是付出,是让生命成长的力量。”

让听障学生听见爱,并学会用爱回馈世界,这是兰桂萍坚守的育人哲学。她说:“有的听障学生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这个世界是冰冷的,这样他们就会封闭自己。这些孩子的内心应该被爱打开。”

“有的人不讲道德反而得利,我为什么还要讲道德?”“如果感受到他人的恶意是否需要馈以善意?”在思政课上,兰桂萍解读爱的方式从来不是依靠说教,她用问题辨析的方式触动学生心灵,也提升着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的情怀是固定不变的教学主题。她坚持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讲大道理,透过“中国高铁的速度与绿皮火车的温度”等鲜活案例,让学生领悟什么是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知道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兰桂萍上过的课数不胜数。有一件事让她记忆犹新。课后,一个腼腆的小女孩塞了她一张纸条便迅速跑开了。纸条上用工整的字迹写着:“有人说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但兰老师的思政课让我听见了爱,有爱无碍,我们不是不行,只是不便!”

“当好成长的引路人”

晒谷场的石板蒸腾着热浪,火辣辣的阳光透过藤编草帽罅隙留下的阴影交错在兰桂萍的脸庞上,后颈的汗珠一颗接着一颗地滚进衬衫领口。

二十几名听障学生挤在榕树斑驳的阴凉里,看着她一把抓起竹筛里的辣椒,又松开粗糙的手掌,让绛色籽粒从指缝漏下,噼里啪啦地撞出细碎脆响。

她说:“老辈子说——种进土里的是汗珠子,长出来的是火苗子。只有躬身实践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学生们一起围了上来,好奇地俯身捡起辣椒,打量着指尖泛着光亮的红。

像这样边走边讲的研学,兰桂萍组织过很多次。她非常关注听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听障学生敢于走出校园,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非常重要。”

在兰桂萍心里,她从来不觉得自己仅仅是一名思政课教师。她说:“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于是,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开始联动。开展“行走·红岩”思政实践课,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寻根·山乡”研学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学生深入三峡库区开展调研,读国情书、社情书、民情书,形成了30万字的调研报告……兰桂萍主导构建的“三维五步五课堂”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入选教育部思政课优秀教学工作案例。

广阔的山川田野、火热生动的人民实践,唤醒了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给兰桂萍的信中写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虽弱小,但我要把生命和时代责任相结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在兰桂萍的书桌上,有一张她和学生的合影,兰桂萍满怀期许地望着身着学士服的学生。这正是她近些年来的缩影。她散发着微光,照亮身边人,汇聚同行者,目送一批又一批的听障学生奔赴前程,无言地诠释着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大爱。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7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赟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