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荔浦纸扎工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内容:荔浦纸扎工艺融纸扎、绘画、剪纸、民俗、民风等元素为一体,作品生动地展示荔浦特有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采。纸扎制作首先要挑选柔韧性佳、竹节稀疏的竹料,然后精心剖切、设计图形,再扎制成别致的立体框架,接着是烦琐的裱纸、上底色、初步描绘以及精细描绘,最终方能呈现出一件巧夺天工的纸扎佳作。
项目级别:2014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纸扎,在民间又被称作糊纸或扎纸,起源于古代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最早萌芽于唐代,至明清时达到极盛。随着岁月流转,纸扎品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中的一种独特装饰。
自古以来,荔浦民间就有用绵纸、细铁丝、花纸、竹篾等材料为祭祀、庆典活动扎制纸扎艺术品的传统。民间艺人们除了在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扎制喜庆的龙狮彩灯供人们进行庆典游行、观赏外,还会为农历三月廿三当地独特的纪念天后宫主“阿婆”诞辰的活动扎制纸扎品。
荔浦市新坪镇广福村坡上屯的韦恒太与韦占敏父子,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荔浦纸扎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这门古老技艺的“守护者”,他们以巧手匠心,让纸扎的魅力在指尖绽放,焕发时代光彩。

图④:纸扎作品《金蛇纳福》。 记者蒋璇 摄
千年纸韵映荔江
从祭祀烟火到人间欢愉
韦占敏告诉记者,纸扎最初与生死的庄重仪式紧密相连。旧时丧俗中,纸扎神像、人俑、灵房、明器,是“沟通阴阳”的媒介,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无尽追思。它以竹木为骨,绵纸为肤,巧妙融合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为肃穆的祭祀场面蒙上一层神秘而哀婉的面纱。
然而,荔浦的纸扎并未囿于丧葬的肃穆。明清时期,随着荔浦建县千年沉淀的商贸繁荣,纸扎技艺悄然蜕变。
地方志记载,经济的勃兴催生了四时不断的庙会与节庆。在修仁古镇,昔日的桂东北经济文化中心,江西、湖南、粤东会馆的商贸往来,亦带来祭神祈福、元宵舞龙、中秋赏灯等盛事。纸扎艺术,正是在这世俗的烟火欢腾中找到了新的舞台。
于是,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点亮了市井的夜晚,寓意“喜得贵子”的麒麟灯寄托着新生的祝福,“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承载了父母的期盼,象征忠贞的“鸳鸯灯”装点着新人的洞房,祈愿富足的“金鱼灯”在风中摇曳生姿。
农历三月廿三,“阿婆”诞辰活动现场,热闹的街面上总能看到一支奇特的队伍——巨大的纸扎神龟昂首,灵动的鱼虾随行,五彩的麒麟踏着祥云,华美的游船似要破浪而行……这便是“阿婆出游”的盛景。每一件纸扎作品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在香火缭绕中承载着乡民对“阿婆”的虔诚祈愿。这行走的纸艺长廊,正是荔浦纸扎技艺的生动展演。
新中国成立后,镇上举办的重大庆祝活动、体育文化活动也多有纸扎民间艺术表演。在2013年10月第四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上,修仁民间艺人精心扎制的水族动物、十二生肖参加了艺术巡游,惟妙惟肖、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纸扎艺术形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4年,荔浦纸扎工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扎,终于挣脱了单一功能的桎梏,从幽深的祭祀场景昂首阔步,迈入了荔浦人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与节日庆典。从“阿婆出游”水族瑞兽的华彩,到元宵中秋龙狮彩灯的喧腾,纸扎艺术在荔浦的千年文脉中,完成了从“沟通幽冥”到装点人间的华丽转身。
指尖上的幻化艺术
竹丝经纬与纸扎乾坤
推开韦恒太与韦占敏的家门,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纸艺殿堂。荔浦芋头、砂糖桔、马蹄、田螺、水牛、花蝴蝶、腾龙……琳琅满目的纸扎作品,栩栩如生,浸润着浓郁的荔浦地方风情。与客厅一墙之隔的工作坊,则是创作的源头——大型纸扎、半成品以及成捆的竹料、绵纸堆积其间,诉说着手工艺加工的繁忙。

纸扎作品《马蹄》。 记者蒋璇 摄

纸扎作品《花蝴蝶》。 记者蒋璇 摄
在韦恒太看来,荔浦纸扎非凡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门集大成的综合艺术,巧妙地将纸扎的核心技艺与绘画的传神、剪纸的灵巧以及深厚的民俗底蕴熔于一炉。
“骨架是魂,纸张是肉,画彩是衣。”韦恒太道出了纸扎的精髓。一件精美作品的诞生,从选材到最终成品,需历经选料、剖竹、设计扎架、裱纸、打底色、初绘、精绘等繁复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特别是庆典纸扎的骨头要硬、皮肉要透光,更要经得起风吹人碰。由于是纯手工,完成一件小型的纸扎工艺品需要两三天,大型的则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
骨架,通常选用当地盛产的柔韧丹竹,经过火烤定形,赋予作品挺拔的姿态。随后,是细致的裱糊,用韧性十足的当地绵纸或光洁的花纸覆盖骨架,如同为作品覆上肌肤。真正的点睛之笔在于绘画与剪纸——无论是“阿婆出游”中的龟虾蟹蚌的鲜活纹理、麒麟瑞兽的威仪,还是彩灯上象征吉祥的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皆需艺人心手相应,一笔一画勾勒出神采,一剪一刻雕琢出生气。
扎骨架是最能体现功力的环节,它如同建筑的梁柱、人体的骨骼,直接决定了纸扎最终造型的稳定性、逼真度与神韵,而这正是韦家父子的长项。他们凭借对纸扎形态的精准把握、对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对材料(竹篾/竹丝)性能的极致运用,将这门技艺锤炼得炉火纯青。
“纸扎的逼真造型,其灵魂在骨架,而骨架的精魂,则由传承千年的竹丝技艺所赋予。”韦占敏介绍,其父子俩能制作出200多种造型的纸扎,其中带弧度的最为复杂。工作坊中心,几条盘踞的纸扎蛇格外吸睛。它们鳞片细腻,姿态灵动,仿佛随时会溜走。韦占敏拿起最大的一条(长约1.5米,高约80厘米)向记者展示并介绍:“这是为迎接蛇年特制的。原本绘着逼真蛇纹,后来裹上金料,取‘金蛇纳福’的好彩头。”
韦占敏说,蛇身弯曲盘绕,定型和裱纸难度最大。为此,他们特意寻得一种深山老竹——竹节稀疏、柔韧非凡,单节甚至能长达一米多。这种竹子经火烤弯折也不易断裂,是塑造流畅蛇形的关键。
每逢新岁,他必应时而动,创作契合当年生肖的纸扎佳作。

纸扎作品《腾龙》。 记者蒋璇 摄
薪火相传之路
在传承中呼吸时代气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丧葬习俗的变迁,纸扎业已经不复往日的光景,但在荔浦当地政府的支持、保护以及一些老艺人的默默坚守下,荔浦纸扎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在修仁镇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领头人谢熙成与同伴苏富建等人,正默默传承着纸扎的薪火。成长于修仁浓郁文化氛围中的谢熙成,不仅深得传统精髓,更善于捕捉时代脉搏。他创作的水族系列灵动逼真,十二生肖憨态可掬,神话人物气韵生动。他的作品早已成为荔浦乃至柳州等地庙会活动的“保留节目”。更可贵的是,他们敞开大门,免费向慕名而来的中青年传授技艺。赖阿生等后辈在此潜心学艺,技艺日益精进,让这门古老艺术后继有人。
而新坪镇广福村坡上屯韦恒太、韦占敏父子的传承故事则带着浓厚的家族温度。韦恒太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纸扎。为了画好纸扎上的图案,他曾专门拜师县文化馆的董仲盛学习绘画。这份热爱与钻研,让他在少年时代制作的纸扎便广受赞誉。1976年,他在社办竹器厂担任技术员,大胆创新竹编工艺,产品亮相各类交易会。1985年工厂停办后,他回到家里务农,闲暇时继续制作、销售纸扎补贴家用,并将纸扎与竹编两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下一代。2017年,韦恒太荣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韦恒太(右)与韦占敏(左)父子二人展示十二生肖纸扎作品。 记者蒋璇 摄
其子韦占敏,是家族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韦占敏自幼跟随父亲韦恒太学艺,根基深厚。如今,他将父辈授予的技艺融会贯通。难能可贵的是,韦占敏并未止步于复制传统。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商业探索,让他敏锐地将时代气息注入古老工艺。高峰时期,他一年的订单量达数千件,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不仅如此,他致力于纸扎技艺的传承、延续、提升与开发,如尝试着将新材料融入纸扎中,他扎制的“荔浦新三宝——荔浦芋、马蹄、砂糖桔”,因帮助推广当地农产品,深受当地农户的喜爱。2019年,韦占敏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标志着韦氏家族的纸扎技艺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发扬光大”。2020年,在乡亲们的见证下,他们的家门口挂上了“非遗传承示范户”的牌匾。2024年,韦占敏荣获“荔浦工匠”称号。他们的作品在多项活动中屡获殊荣,成为荔浦纸扎艺术的名片。
为了普及荔浦纸扎,韦占敏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和孩子们的家中,义务授课。黄寨小学一名悟性出众、毅力非凡的学生让他印象深刻,他真诚地发出邀请,承诺只要对方愿意学,可随时到他家,提供免费教学。这份热忱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纸扎艺术吸引,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上门学习。

韦占敏正在给对荔浦纸扎感兴趣的男孩传授“扎骨架”的技巧。 (受访者供图)
如今,韦家父子每日潜心创作数小时,不惜每年投入数千元购买原材料。韦占敏深知自己与父亲的手艺仍有差距,那些震撼人心的大型作品都凝聚着父亲的智慧,他虚心求教,不断精进。
每当目睹自家纸扎在活动中光彩夺目,听到周围人的赞叹,韦恒太心中便涌起难言的欣慰与自豪。他们怀着对传统技艺的深切热爱与执着坚守,默默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矢志不渝地推动其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 桂林日报
- 荔浦纸扎工艺:竹为骨纸为肤 地方特色“立”起来 2025-07-22
- 指尖绣韵 夏意传承——布依族刺绣体验活动在省图书馆举办 2025-07-15
- 千年宋韵“潮”起来!丹灶罗行艺术墟解码文化赋能产业 2025-07-13
- 3万张早鸟票来袭!夏夜浪漫即将“灯”场,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盛装待放 2025-07-13
- 绘画:快乐的小女孩|烟台中小学生“才艺秀”作品选登 2025-07-11
- 深圳13岁少女画家黄朱青子双喜临门:东京办个展&画作入选深圳中考试卷 2025-07-05
- 笔墨抒怀 献礼“七一”|宝鸡市渭滨区书法艺术作品展在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开幕 2025-07-01
- 扎根人民·绽放生活——马明松水彩艺术展开幕 2025-06-2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