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出棚的水稻苗。

气象专家为农户普及气象知识。

气象专家下田间。
□文/张晓卿 闫平 李树岭 本报记者 宋晨曦 摄/李辰晖
大型农机轰鸣着翻耕黑土,育秧棚内嫩绿的稻苗悄然舒展……谷雨时节,农户们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我省气象部门抢抓农时,藏粮于技,在这片沃野千里的粮仓中,一场“与天对话”的智慧农业革命正悄然展开——气象科技成为春耕的“隐形守护者”,让每一粒种子都精准播撒在最适宜的春天。
1 避寒潮 抢积温:气象数据为春耕设置“操控键”
4月中旬的集贤县,原本应是集中玉米播种期,但田间却异常安静。集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锐站在地头,手里攥着一份《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解释道:“气象部门预测4月中旬有阶段性低温,我们紧急将播期推迟到23日。目前已播种面积1万亩左右,从天气实况来看,确实有效避开了低温天气,确保了苗期安全。”
通河县水稻种植大棚内的水稻秧苗目前株高已经约3厘米,普遍是两叶一心,长势喜人。“我们会密切关注气象信息,抢抓积温,希望能在5月初插秧。”通河县柞树岗合作社理事长付鹏飞说。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于瑛楠提示:“今年春季气温偏高,地温回升迅速、土壤快速解冻,利于春耕活动提早开展以及适当早播抢抓积温,但雨后土壤偏湿地块要及时采取措施排涝散墒,提升地温,为春播做好准备。另外还要根据水稻育秧棚型和育苗进度做好苗床温湿度调控和防风工作,争取作物播在最佳播期。”
这样的精准指导,源于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通过攻关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结合智能网格预报,构建了5千米网格的春播期地温预报模型、土壤旱涝预测模型,以及旱田春播、水稻移栽机械化作业5千米×5千米格点适宜度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将数据转化为通俗的农事指南,并从今年三月服务于全省的春耕春播。
气象专家的建议被农户们记在备忘录里,成为他们最好的“备耕春耕令”。“过去靠经验,现在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种植大户王兆远感慨,他的147亩水稻因参考3月末低温预警,将育苗推迟至4月上旬,如今棚内秧苗已经一叶一心。
2 专家进棚 技术落地:田间课堂开出“定心丸”
“近期气温回升,水稻要做好播种前准备工作,适时开展播种。”4月初,富锦市西安村的水稻育苗大棚内,农业气象专家正与合作社负责人何玉柱讨论。
何玉柱原本担心年景不稳,对育苗缺乏信心,但气象专家综合分析了当地作物生长季的气候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初步预估,给他吃了“定心丸”。目前,秧苗长势良好,预计5月初移栽。
近日,友谊县气象局组织技术人员到建设乡十八连的水稻育秧棚开展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向农户讲解春季气候趋势,分析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就水稻育苗插秧提供指导建议。
气象专家深入育秧棚开展技术指导,利用温湿度计等专业设备,向农户演示环境调控操作流程。“春季风力大,棚膜夜间要压实”“苗床见干见湿最合适”……建议背后,是科学理论与长期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果,为育秧生产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保障。
4月19日,哈尔滨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观测员再一次完成了对全省73个人工测墒点不同层次土壤样本数据的处理,为最新一期的农业气象服务专报提供参考。“我们农试站持续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展玉米、大豆区域联合分期播种试验,同时还开展玉米低温控制试验、极早熟玉米极限晚播试验、玉米地趴粮贮存模拟试验等。”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农业气象试验站站长王铭说。
这场“田间课堂”还搬上了云端。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通过“达人说农事”直播、AI数字人播报等形式,将气候趋势、灾害预警等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农事指南。付鹏飞展示手机里的微信群:“昨天刚收到气象部门‘4月下旬气温较常年偏低’的提示,这对我们合作社合理调整水稻插秧时间很有帮助。”
3 从预警到丰收:全链条服务守护“黑土粮仓”
4月15日凌晨,哈尔滨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灯光依然亮着。王铭和团队刚完成新一轮气象数据分析:“我们要赶在农户春播前,把专报发到农民手机APP。”这份专报的源头,是机械化玉米播种适宜度预报模型、机械化水稻移栽适宜度预报模型、春播期地温预报模型——气象科技从实验室直奔黑土地。
集贤县气象局局长周远鑫看着手机里的龙江气象APP信息——“未来一周多降水天气,气温波动回升,部分时段风力较大。建议抢抓最近两天的晴好天气尽快完成旱田播种工作。”他深有感触,“在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都有气象服务人员的影子,眼下当务之急便是深入田间地头,以需求为导向为农户提供最有效的气象服务。”
据了解,今年省市县气象部门三级联动组成农业气象服务专家团队,以农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全链条+针对性+精细化”的服务模式,让气象信息从预测到应用的链条缩至最短。
“气象服务如今是农业生产刚需。”付鹏飞在涉农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座谈会上说,“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县82个行政村。”而省气象科研所所长姜丽霞正带队攻关“作物倒伏预警指标”:“要让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跑在风雨前头。”
“我们构建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能够实现低温冷害、干旱、渍涝、霜冻、作物倒伏、大风掀棚、暴雪垮棚7种农业气象灾害、3种主栽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共计24个发育时段的风险预警,并通过自主研发的‘黑土递’微信小程序对公众发布,确保服务信息第一时间直达相关管理部门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户。”姜丽霞说。
从卫星云图到田间地头,从数据模型到农民指尖,气象服务正重新定义“靠天吃饭”的内涵。如今,气象服务的精准有效,让每一粒种子落下的位置,都闪烁着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辉。
- 气象科技服务 让每一粒种子都播在最佳期 2025-05-06
- 自然资源部部署汛期地灾防治 2025-05-04
-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关注吉林:镇赉 “科技土”巧解育苗难 2025-05-03
- 定边:学校田间育新人劳动实践促成长 2025-04-29
- 六年深耕硕果累累 上合农业基地成国际合作新标杆 2025-04-24
- 科学家发现调控水稻分蘖关键菌株 2025-04-24
- 神二十,最新消息! 2025-04-22
- 田间地头的他们|农民老杨为什么坚守? 2025-04-2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