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 杨晓轩 通讯员 程晓梦 郑竻
“上山咯!打山哈啦(临安话:山核桃)!”
9月7日,白露,杭州临安,一年中最有仪式感的日子。
清晨,山核桃林里,长杆起落间,"哗啦"的声响中,金色的山核桃果坠入预先张好的网中。
山核桃的硬壳内,包裹着比果实更坚硬的东西——是祖先传下的"开秆"时辰,是土地教会子孙的耐心与敬畏。
秋天降至,大地正以最丰饶的姿态回应时序的馈赠。
即日起,潮新闻推出“万物生•秋收”系列,用镜头和笔尖记录一场场秋收,以及秋收背后的故事和姿态。
它会让我们明白秋收从来不止于仓廪丰盈。
所谓丰收,是生命借万物之形,在时间里写下的诗行。
团聚
天光未亮,山峦包裹着云雾,临安龙岗镇仙人塘村,家家户户亮起点点星光。

清晨5点,家家户户亮起光。记者 金檬 摄
叶献葵家的灶台上,茶叶蛋煮得咕噜冒泡,柴火灶里翻炒着早饭和中饭的食材。
“这几天的菜要烧得咸一点,干一天活要出不少汗。”叶献葵说。

清晨,叶献葵在厨房烧饭。记者 杨晓轩 摄
另一边,婆婆正在收拾着上山的装备。打核桃的长杆,捡核桃的手套、竹筐、蛇皮袋,自然不用说;雨衣,草帽,也不能少,这两天的天气总是晴一阵,雨一阵;还有带风扇的长袖迷彩衣,今年开杆天还热,这是他们为此特意准备的。
五点半,一家人围坐着吃早饭。
一桌菜,像年夜饭一样丰盛。“今天开杆了,吃好点,打山核桃更有劲。”
6点,太阳刚从山头升起,一家人出发上山。
丈夫和公公手拿长杆,走在最前头,叶献葵和婆婆、儿子提着大水壶、拿着袋子,跟在后面。

一家人带着装备和工具上山。记者 杨晓轩 摄
原本寂静的山道,因脚步声、招呼声、谈笑声,变得热闹起来。
“这些山核桃树从我公公婆婆那一代就开始种,最老的树有30多年。”叶献葵望着成片山核桃林说,她和丈夫因为工作常住杭州城区,两位老人守着山核桃林,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并不多,除了过年,就是打山核桃。
在临安,有一种乡愁叫白露回家打山核桃。
国道上稠密的车流,门前停放的汽车,家家户户燃起的柴火香……临近开杆的前几日,各个村镇就弥漫起采收季独有的热闹。
今年白露,叶献葵提前一周回家,准备些蔬菜和硬菜。开杆后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到了天黑才回家。提前备一点菜,能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丈夫开杆前一天清晨回来,儿子赶回来了,女儿等到下周请好年休假也要回来。
“每年山核桃开杆,就像过年一样,是一定要回的。”叶献葵说,这是临安人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丰收
透亮的晨光里,山风卷着核桃叶沙沙作响,林间不时传来节奏分明的敲击声。
一家三代人配合默契。
叶献葵丈夫攀上树干,手腕发力,竿起果落。
这是一场辛苦又危险的劳作,每一杆都精准而谨慎。

叶献葵丈夫打山核桃。记者 杨晓轩 摄
他今年50多岁,但打起山核桃来驾轻就熟。他比划着说,打山核桃需要技巧,手腕要用巧力。
树下,采收网早已被果实铺满,叶献葵和儿子、婆婆弯着腰,一颗颗捡起圆润的山核桃果。
“以前是我公公和丈夫一起打,现在老人75岁了,我们不放心他上树,额外多请了2个工人帮忙。”叶献葵说。

山核桃树下,叶献葵的公公挥动长杆。记者 杨晓轩 摄
“慢点!这棵树高的嘞!”
“累了吧?吃点水果歇一歇。”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中,一袋袋山核桃很快就装满。
叶献葵剥开一颗山核桃,青绿色的外衣下是褐色的果壳,“里面果肉饱满的,今年山核桃质量不错。”

山核桃。杨晓轩 摄
去年,受天气影响,临安山核桃大多遇到了减产的情况。
让农户们高兴的是,今年是个丰收年。
叶献葵估摸着,她家山核桃预计可以收2000斤水籽。“留一些自己吃,大部分卖给本地收购商。”

成熟的山核桃挂在枝头。记者 杨晓轩 摄
山核桃另一处主产区,岛石镇的山核桃林也迎来一年中最鼎盛的时刻。
“95后”青年农创客舒雅儒作为一名“山核桃四代”,每年白露时节是她最忙的一段时间。打山核桃、加工、对接经销商……几乎每天起早贪黑,脚不沾地。
开杆首日,舒雅儒和工人们一起上山,查看山核桃今年的长势与收成。
“今年山核桃不错,去年我家产2万斤蒲,今年预计能翻倍。”舒雅儒说,山核桃产量高了,售价可能就会低一些。
临安区山核桃林面积57万亩,年均产量1.7万吨左右,一产产值10亿元左右,占全国的31%。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山核桃之都”,临安有山核桃种植经营主体300余家,SC认证加工企业300余家,拥有龙岗清凉峰坚果炒货集聚区、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面积、产量、加工量、效益均为全国第一。
开杆的丰收后,再过十来天,我们就能吃上今秋的第一颗山核桃。
传承
“小时候,我管山核桃采收季叫‘魔鬼周’,连续高强度上山干活特别累。”
叶献葵儿子舒展的童年,和这个年纪的不少临安人一样,刻着山核桃记忆。每到山核桃开杆,学校里都会放一周山核桃假。一放假,他就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上山,帮忙捡山核桃。虽然辛苦,但他几乎没有缺席过山核桃开杆:“爷爷奶奶守着山核桃,从小树苗养到结果的山核桃树,每年就等这个时候。”

舒展帮忙捡拾山核桃。记者 杨晓轩 摄
从小伴着山核桃一起长大,舒展不仅学会了爬树,也愈发懂得老一辈对山核桃的感情。“往后每一年,我都会回来。”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山核桃如今已连着故土的根。
关于山核桃,舒雅儒说可以讲三天三夜。
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山核桃,她在自家的每一棵山核桃树上写下过名字,也见过这片山核桃林的24小时。

舒雅儒父亲设计的山核桃传送管道,管子一直到山顶,节省了挑担子下山的体力。记者 杨晓轩 摄
大学毕业后,舒雅儒回到家乡临安岛石镇银坑村,从父辈手中接过四百多亩的山核桃林,开始在这片山林间打拼。
“从小看着山核桃、吃着山核桃长大,我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舒雅儒说自己是“核四代”。
山核桃林里有石砖。
“这是几辈人垒起来的,我们叫‘石垒湾’,是为了防止山核桃落果带来的水土流失。”她记得小时候清晨跟着爷爷上山的场景,大人们数十年不辞辛劳地守着这片山核桃林,“这里有祖辈的脚印和根脉。”

舒雅儒走在上山路上。记者 杨晓轩 摄
返乡创业十年,舒雅儒对于山核桃的加工技艺已烂熟于心。她发现,随着劳动力老龄化、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加剧,许多老一辈只能看着好果子卖不上好价钱。
“得在品质上下功夫,正因为好品质,现在我们的客户遍及国内外,不少在国外的华人也会联系我下单。其次是要有品牌意识,要开发自己的品牌。”舒雅儒把90后的新想法带到了山核桃上,她希望未来能研发出更多自动化设备用在山核桃的采摘与加工上。
“落果声中,打下来的是生计,还有传承和生生不息。未来的目标,是让临安山核桃成为中国坚果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舒雅儒说,“这既是我的梦想,也是家乡的梦想。”
白露开秆,山核桃树下,一场延续了几代人的丰收,已万事俱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堪比过年的牵挂团聚,藏着几代人的丰收和传承,山核桃今日开杆 2025-09-07
- 迈威生物:公司两款地舒单抗注射液获得巴基斯坦上市许可 2025-09-01
- “租金从高点降了近三分之一”“出租4年,最后只赚了个装修钱”……上海房东们的心态变了 2025-08-23
- 香港今年第5次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 2025-08-15
- 兴泉铁路德化站候车室开门太晚?工作人员回复:符合规定! 2025-08-11
- 国道318线雅江段一沥青车发生侧翻,路过司机称“车子滑行数米后卡住”,现场有沥青泄漏,当地回应 2025-08-10
- 在月亮上造砖头?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到底想干嘛? 2025-07-26
- 超32万人申请认购!维立志博-B上市首日涨近92% 董事长康小强:不看资产多少,更关注研发与资金用途 2025-07-2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