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在一线|种下这些“种子”,结出社区治理“繁花”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强调要“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从垃圾分类、小区智能垃圾房改造、社区充电柱共享等“关键小事”入手,在“绿色嘉园”的实践中描绘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图景。

第一,“关键小事”就是民生大事。

在上海市中心,大型小区流转率高,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租客较多,甚至还有不少外籍人士,大家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为了让新居民尽快融入“新嘉园”,嘉兴路街道在有条件的居民区进行“迎新工程”的有益探索,努力打造党建引领下的高品质社区。

张女士搬入嘉兴路街道小区第一天,通过扫描贴在大堂的二维码,获取到双语版《新居民入住指南手册》。在这个精心制作的电子版里,不仅有小区平面图等基本信息,还包括车辆停放、家电维修、垃圾投放等各类便民服务信息。她感慨,“本来对陌生环境有些紧张,有了这个手册踏实很多”。

通过“迎新工程”,社区第一时间掌握到新流入人口的信息,也得以凝聚更多潜在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事实上,这份手册本身就是由骨干志愿者发起拟定的,经多次讨论和修订,内容不断丰富。与之相伴,社区还专门成立“迎新志愿者服务队”,由块长、管家、业委会成员、楼长及热心居民组成,负责陪同新居民实地熟悉环境等。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在嘉兴路街道的很多社区,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创设一座座“连心桥”,通过早期介入、信息集成和志愿协同等,精准对接各类群体的多元需求,以真情服务换来真心支持,进而提升社区归属感和治理参与度。

第二,从“新时尚”到“新场景”。

2024年12月,瑞虹新城铭庭小区的智能垃圾厢房焕新亮相。金属质感的外形、独特的弧形设计搭配时尚遮雨棚,与小区整体格调完美融合。这里原本是一处弧形的景观墙,放置了4个开放式垃圾桶。“天气热的时候,味道很大,有些人就把垃圾丢在桶外,不卫生也不安全。”

为解决这一问题,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三驾马车”,广泛征询居民意见。“设计稿前后更改了不下7次,效果演示图做了3次。”最后,设计团队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弧形墙,倚墙建立智能垃圾厢房,并配备感应开门、满桶预警、智能识别等“黑科技”以及4个AI摄像头,实现便捷投放、高效管理和自动闭环。

改造后的瑞虹铭庭智能垃圾厢房

在功能布局上,智能垃圾厢房在普通四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可回收垃圾细分为5类,有害垃圾细分5类。设计团队还听取物业和保洁员建议,开辟垃圾清运专用通道,并特意选用喷砂不锈钢材质,目的是与小区风格相配、便于清洁,且具有中和光照亮度的效果,有效避免了光污染。

智能垃圾厢房升级是精细治理与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融合美学与设计、智慧与技术,引领了从“新时尚”到“新场景”的深化与跨越。

第三,让低碳生活融入城市肌理。

家里的旧书越堆越多,拿出去论斤卖可惜,留着又占地方,怎么办?璟庭社区专门开辟一个“漂流书屋”,让居民在此通过捐书、换书等活化闲置资源,传递书香与友爱。

在安丘居民区会客厅里,一架由居民捐赠的钢琴静立一角,茶桌上摆放着邻居自发带来的各种茶叶……这个由居委会、共建单位和居民“众筹”而成的公共空间,不仅实现了物品循环利用,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低碳生活融入社区日常。

居民在安丘居民区会客厅畅聊社区治理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积极探索低碳共享空间模式,是推动绿色发展与资源协同的有力举措。它通过挖掘和整合社区内生资源,搭建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平台,将相对宏观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邻里互助与公共行动,推动实现治理效能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上奋发作为。

(作者为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嗣全)

原标题:《理论在一线|种下这些“种子”,结出社区治理“繁花”》

栏目主编:王多 图片来源:上海市社联

题图说明:安丘居委工作人员讲解瑞虹铭庭小区共治案例

来源:作者:沈嗣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