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食品安全需以用户思维破局

3月27日,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直击“零添加”误导、过敏原标注不清、营养标签不透明等消费痛点。这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一场以消费者为中心,重塑食品消费信任的深度改革。

长久以来,“零添加”“不添加”等营销话术已成为食品包装上的“黄金标签”暗示着更天然、更健康的品质承诺。然而现实却是,某款标榜“不添加蔗糖”的果汁饮料,可能含有更高热量的果葡糖浆;宣称“无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或许使用了具有防腐功能的“天然提取物”。新标准对此类企业行为进行规范,明确禁止使用绝对化表述,要求标明具体成分含量,如“燕窝月饼必须标示燕窝含量”。当消费者能够基于充分、准确的信息做出选择时,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而非营销话术的竞赛。

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物过敏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对于花生过敏者,微量接触就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乳糖不耐受人群误食含乳制品可能引发严重不适。过去,这些信息往往淹没在冗长的配料表中,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新国标强制要求,对鱼类、花生、乳制品等八大类致敏物质,必须采用加粗、下划线或单独提示语等方式醒目标注。从“隐形威胁”到“醒目提示”,这种“用户友好型”设计,让食品安全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日常实践。

传统食品包装受限于物理空间,常将重要信息以极小字体印刷在隐蔽位置,老年人、视力障碍者等群体面临“看不见”“看不懂”的困境。新规引入数字标签,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放大字体、语音朗读、视频解说等无障碍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明确禁止扫码后的弹窗干扰,确保信息获取的纯粹性。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也为监管提供了可追溯的数据支持,推动食品安全治理进入智能时代。

高盐、高脂、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新版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强制标示内容在原来基础上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同时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新标准还允许企业采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可以使用消费者熟悉的油和盐替代脂肪和钠,用“卡”替代“千焦”。这种“柔性引导”与“刚性标准”的结合,有望推动公众饮食习惯向更健康方向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此次新国标的出台,将监管视角从“生产合规”转向“消费体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要持续强化标准执行,消费者也需主动学习解读标签知识,企业更应积极适应新规要求。唯有各方共同参与,才能让“吃得放心”从美好愿景变为生活常态,让食品安全真正成为健康中国的坚实基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奎国秀(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发改局)

责编:袁莉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尚品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1